一、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公司将环境保护作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注重履行企业环境保护的职责,积极践行环境友好及资源节约型发展。将环保管理纳入企业的管理体系,深入产品生产各个环节。首先,公司在各部门中加强宣传,提高企业全体员工的环境意识。其次,将环境管理指标落实到产品生产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建立起从企业高层、中层到班组基层的目标责任制,形成管理网格,真正把环境保护和环境理念深入到每个员工。
鼓励员工技术革新,淘汰落后生产工艺,建设环境友好型企业。自2018年始公司积极响应国家政策,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深入实施绿色制造工程,加快构建绿色制造体系。按照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建设现代化工业体系的指导意见》要求,将环保作为企业的生命线,以绿色设计和绿色发展工业生产为主线,在产品设计开发阶段就系统考虑原材料选用、生产、销售、使用、回收、处理等各个环节,通过产品全生命周期的严格把关,实现环境影响最小,资源能源利用率最高的目标。
二、节能减碳
公司十分重视节能减排管理,加强节能减排工作,公司成立了以总经理为组长的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设置节能管理处,牵头负责公司节能环保管理工作。制定了促进节能减排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实施措施有:
1、首先控制增量,调整和优化结构。严格执行项目开工建设必须满足的土地、环保、节能等"六项必要条件",控制高耗能、高污染,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完善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措施,积极推进能源结构调整。
2、强化污染防治,实施水资源节约项目。对厂区所有的排污点进行整合,根据各个排污点的现状,建设了污水处理系统,处理后的污水不用排放,可以用于厂区绿化和冲洒路面,完全能够做到厂区内污水的零排放,从而规范了厂区排水系统,做到雨污分离。
3、创新模式,加快发展循环经济。职工洗浴、全厂冬季取暖利用车间中循环热水余热,其节能减排明显。提高现有污染防治设施的运维水平,保障安全生产;持续推进节能减排工作,着重加强水效管理和固废资源化利用;落实排污许可证制度,狠抓落实;开展多层面的技术合作,推进污染防治技术水平提升;加强环保人员的继续教育及培训,提升理论和操作水平;加强环境信息披露;全面推进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
三、人才培养与和谐劳动关系
1、系统培训
将创新型人才培育纳入企业培养体系中,通过对创新型人才在企业层级中的岗位价值提升不同的创新能力,基层人员重点培养其岗位创新能力,中层人员培养其管理创新能力,高层人员重点培养其战略创新能力,通过不同层级的培训课程来培养出适合企业战略发展需要的各类创新型人才。
2、跨界学习
跨出本位看世界,通过“本领域”与“未来领域”的交叉来提升创新水平,例如,在旅行中学习,亲眼看看消费者和流行趋势,了解了当地文化、习俗及时尚后,会有不同的想法和想问题的方式,增强创新灵感的产生。
3、人才交流
按照个人自愿、企业需要、组织调配、因材施用的原则,根据企业发展方向,依托重点项目,针对现有各类专业技术人才成长的不同特点,不同发展方向,促进专业技术人才向生产一线锻炼,不断加强专业技术人才的合理交流,实现人才的有序流动。
4、关心人才,改善条件
从工作环境、学习环境以及家庭生活等方面给予创新人才全方位的关心和爱护,积极为他们创造宽松的工作环境和提供舒适的生活条件。加大投入,改善办公条件,优化员工生活环境,关注技术人员身心健康。
5、关爱人才,激发动力
适时举行人才座谈会、联谊会、节日联欢会等,丰富其文化娱乐生活,增进其相互间的交流,增强他们对企业的归属感,激发广大人才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职业健康方面
公司建立职业卫生管理制度,严格按照制度进行入职体检、在岗期间体检和离岗体检。每年安排接触职业危害岗位的员工体检一次,职业健康档案覆盖率100%,举办健康讲座,对于体检中的问题进行解答,按控评要求进行职业卫生管理,监督员工正确佩戴劳动防护用品和职业病防护设施的正常使用。
五、公共关系和社会公益事业
公司积极参与公益活动,疫情期间组织员工捐款捐物等活动。
六、下一年度社会责任计划
未来公司将继续秉承“创新、环保、高效、健康”为发展目标,立足于绿色油田化学助剂产业;坚持以自主创新、品牌建设、两化融合为着力点,坚持创新驱动,坚持市场导向,坚持优化结构,坚持节能环保,形成带动能力强、辐射能力广、多元化、智能化的全产业链。在抗灾救灾、脱贫攻坚、社会公益等方面全力施为,实现“努力建设高质量的可持续发展社会责任工作体系,构建社会责任‘3+1’支撑架构,推动履责工作提质增效,打造公司社会责任软实力,助力公司业高质量发展的社会责任工作目标,实现公益品牌和企业品牌双提升。